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戰前砂華人特殊組織探討〉小型研討會



本會於201542(),於會所會議室舉辦〈戰前砂華人特殊組織探討〉小型研討會,共吸引了約20餘名人士的參與。研討會邀請了本會歷史組主任朱敏華發表其最新研究成果:〈古晉早期組織─啟明社的最新考據〉;另外一項議題〈務德會與婦孺診療所美麗的誤會, 則由本會歷史組副主任黃孟禮作出報告。會議由本會副秘書長吳誥賜擔任。

上述兩個組織均為戰前活動於古晉、詩巫兩地的民間團體, 有關團體的職能宗旨,向來有不同的說法; 這兩篇相關論文從所發掘的新資料,對啟明社及務德會的角色給予了進一步的釐清及探析。

文協每年都會不定期舉辦類似小型研討會, 主要是希望提供機會讓砂拉越文史研究工作者能發表彼等研究的新成果;同時讓與會者藉此平台,在研究方法及課題上 進行學術交流。

研討會海報

全體與會者合影留念

黃孟禮發言( 余雪興攝)
朱敏華發言( 余雪興攝)右一:主持人吳誥賜, 左一文協秘書長劉錦虎、會長陳錫監

 論文內容:

一、古晉早期組織---啟明社的新考据

中國清朝末年,政治腐敗,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有識之士,莫以國家人民之安寧,紛紛提出医改革政治,效法維新運動.廣東康有為,梁啟超聯合一班同志,提倡維新,並上書光緒皇,建議實行一系列改革政體及各項建設.

其意見與計划得到光緒皇的支持並于18986月宣佈實行改革,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無奈清廷滿清皇族對改革帝制,深表反對.

當年9,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發動宮廷政變,軟禁光緒皇帝並宣佈禁止維新運動,並捕殺譚嗣同等交居子,追捕所有運動的領導者康梁等人.

清廷此舉,使有識之士對清廷政府失去信心,與起革命浪潮.

當時廣東魯山縣一位醫生孫逸仙,曾留學檀香山及香港,受西方民主思想熏陶,遂提倡三民主義作為推翻清廷,拯救中國的政治制度.他得到國人的大力支持.清政府極力反對並下令追捕.他見機遠走東南亞一帶,徵求各地華僑支持.

其時星馬各地華僑對清廷,政治滿靬,深表厭惡,對三民主義實行民主制度,大力支持,各地紛成立同盟會,支持革命運動.

當時砂拉越,一些華裔僑商也受星馬各地華僑的影響,也支持革命運動.這些僑商以廣籍人士居多,並以廣惠肇人士李佛(李學爟)及聖公會傳教士江貴恩為首.

1905
,聖公會主辦一項三天遊行宣教活動,得到華人熱烈參加.后來教會為了開展對市區華人宣教活動,1905年年底,在市區租用店屋開辦一間書店,售賣基督 教文物.此書店后來在1907320日租給教會用漢陽街29-30號店,成立一間名為中華協會(The Chinese Institute),並由當時拉者姆答(王儲)凡那布律克主持開幕.協會會長為聖公會副主教陝爾(Arch deacon Sharp)担任.此協會的成立,是為了提供華族各籍貫及各階層人士一個提昇教育的組織.

在會所里設有會議室,圖書館,幼稚園,日間學校教室與茶室,以及來訪問古晉的會員宿舍等.

協會每日由早上8時至晚上9時開放,並提供作為俱樂部及課室,以及臨時招待場所的用途.

協會的贊助人是拉者姆答,而副會長為邱秀仁,財政林紫超,秘書蘇仁文,委員:楊文旺,劉義先,隺至財,陳文秀,郭進興.

中華協會在1908年改名為啟明社(Khee Meng Sia),並公開招收會員作為教徒的活動場所.並在協會里主辦衛生,哲學和其他課題的講座會.

1908年初,孫中山派他的秘書汪精衛到東南亞各地宣傳革命,他也被安排到砂拉越古晉宣傳.當時革命黨支持人士多數是廣惠肇會館的會員與理事,得知旺氏來 訪,大為興奮,於是立刻召集各屬華僑籌備歡迎事宜.豈料當日省長召集會館負責人談話,指出:有人反對汪精衛宣傳革命,政府對中國政治保持中立,所以不反對 汪精衛來到砂拉越,但不准在會館活動.會館只辦聯誼,做慈善的機構...等等.

消息一傳出,大半人士立刻退出籌備會.正在一籌莫展,會館的一位理事江貴恩,他聖公會一位教士,他徵得當時主教同意,在教會的地方舉辦歡迎會.可能地點接近兵房的緣故,省長亦無異議.

歡迎大會如期進行,出席者非常踴躍,有一百多位華族,還有政府派來的監視人員出席.

汪精衛在會上發表演講宣傳革命,激勵民族主義,強調平等,博愛.這對當時尚處於落后的砂拉越華人社會,有著重大的鼓勵與宣傳作用.

會上也創立啟明社”,名義為書報社,一種文化教育團體,其實作為聯系社會各階層群眾,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

据說,汪氏曾親筆書寫啟明社的字跡,當作招牌.

過后,聖公會所創辦的中華協會在江貴恩等領導人的建議下,改以啟明社名義,繼續進行會務,並搬回教會土地中一間房屋.地點就在下橫街(Bishop Gate)后來的聖瑪麗幼稚園的一間房屋.

在 副主教陝爾在1907年離開砂拉越,去英國渡假時間,江氏就利用啟明社作為宣傳革命的場所招收同志.當時參加的華族青年人數達百人,引起拉者姆答的注 意與警覺.他發覺江氏利用教會名義組織下啟明社”,進行政治活動,並可能被作為一個秘密會社進行革命運動的掩護場所.

190812,當副主教陝爾從英國消假回到砂拉越時,拉者姆答堅持江貴恩,因他在會社的活動被逐出境.

雖然在幾個月后,江氏被允許回來,繼續担任教會職位工作.

1910
,當中國進行革命活動高潮時期,“啟明社會員大大增加.並且在砂拉越上游Sungai Bupa,一個胡椒種植區成立了一個分社,及建立了一間禱告室,教會派了一位教士巡視.后來一些華人受洗禮入教.

1912
,中華民國成立,“啟明社的會員增加了三倍,但是拉者布律克繼續懷疑它的活動.他不相信江貴恩,並且很生氣江氏被允許回到砂拉越.他不批准在協會進行 的自由討論,並相信協會正被利用來進行政治活動.他並不支持社員們擁護的新中國,因為個人意見,所以造成他的懷疑.他在19136日致函于主教蒙謝 (Bishop Mounsey),“我要重申,如果我發現任何一個社團(指國民黨)進行秘密活動,懲罰將會是最嚴厲的,以及會封閉協會,並處以重罰”.

10,他再寫信警告主教,要照顧教會的名譽,並不允許華人召集政治集會.他寫到在教會及宗教的名字與外衣的掩護下,你和你的神父被矇在鼓里.所有協會 里的這批人,將受警察的監視.我發現有一位老教士和犯人是他們的領袖.他的名字叫江貴恩.他曾陝爾時期被命令出境,因為他在Shapr底下宣傳煽動.我不 知道他被允許回來,但是他將為他的行為負責而再次被逐出境.我將不會對這事給予寬恕.我認為,教會己經非常幸運,因為你和你的同僚正處在一個正在擴大和隱 藏的計划的陰謀中.”

1913,中國國民黨在檳城成立分部,當時啟明社也想與它聯系.此時,“啟明社在社員李東成贊助下,出版了二期的週刊,報導祖國新聞,地方消息,評論等.

1913103,拉者政府官員克洛克氏,與警察局長,奉省長命令,召集啟明社社員開會,出席者有0.他宣讀拉者布律克的諭令,諭令如下:

我謹向啟明社社員宣佈.我曾向各地廣泛的各階層華人征詢彼等意見,都說他們不喜歡一份報章的發行,並說,此份報章對他們不利,而且會帶來傷害與麻煩.因此,我下令此報章將被禁止發行.”

當 主教蒙西回來后,我將告訴他,我被告知此協會打算與檳城國民黨組織聯系,是一項危險和有疑問的行.所以我勸告此協會停止一切聚會和解散社員.因為它不可能 達致它原來的宗旨.我的勸告是根据調查的結果.“啟明社可能逐漸形成了一個危害本邦與社會福利的危險源頭.”---拉者查理士布律克手諭,1913 102.

拉者發出禁止協會週刊的發行及啟明社聚會后,38日離走英國渡假.

啟明社的聚會被停止了一個時期,1913年終,它重新開放.1916年參加研討會的人數達到了60.

江貴恩在11917526,被主教登望按立為神父(Priesthood).他繼續被委任在華人區進行傳教工作.

當維納布律克在1917524日登基担任第三世拉者.他在過後批准在砂拉越成立國民黨駐砂拉越分會,在馬提斯路成立會所.“啟明社也不再作為宣揚政治場所.后來,也結束了會務.

二、務德會與婦孺診療所:美麗的誤會
                                          黃孟禮/衛理報總編輯


  “哈囉,阿遠你在那裡呢?"
  “我嘛,現在是在務德會啊!"
  前幾天打電話找朋友時,對方如是回覆。
  詩巫有很多人,包括今天的年輕人、中年人及老年人,大概都有印像或甚至如的經驗,就是聽到父母或自己或送孩子“務德會"診病或打預防針或拿營養補品等。一直到今天還有人去政府的診所看病說去務德會。務德會,被視為是婦孺診療所的相等名稱,然而,事實上,務德會與婦孺診療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組織。一個是教會屬下的組織,一個是與政府有關的診所,完全是兩碼事。然而,為什么詩巫人談起務德會就與婦孺診療所連在一起,怎么會有這種的誤會呢?

  務德會的起源
  務德會源自於美國衛理公會屬下的一個青年組織。
  務德會(Epworth League)1889514-15日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市的衛理公會(Cleveland, Ohio)開始的[1]。在這之前,美國的衛理公會先後曾有類似的五個青年人組織:牛津社(Oxford League)、年輕人基督聯盟(The Young People’s Christian League)、衛理青年聯合團體(Young People’s Methodist Alliance)、衛理青年聯合會(Methodist Young People’s Union)及北俄亥俄美以美聯盟(North Ohio Conference Methodist Episcopal Alliance),後來他們聯合組成這個務德會,並分成5個小組:靈性、文字工作、書信、憐憫關懷、財務。務德會的英文名字取自Epworth是衛理公會創始人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出生的家鄉,英國林肯郡的愛華村(Epworth,中文翻譯有埃普渥斯、愛普烏斯、愛華或愛德華等)。League則是聯盟的意思。

  成立目的
  務德會的成立目的,主要是發展與訓練教會內青年人的宗教/屬靈生命及提供領袖特質訓練,該會的各種訓練相等於主日學的課程。他們每個星期日晚上聚會。

  會員
  務德會基本上分為少年人(Junior League 10-12歲)及青年人(Senior League 18-34)

  活動
  務德會的會員相信衛斯理的理念:世界是我的牧區。他們提供學術研究和實際培訓教育,在美國曾設立了克拉克(Clark)學院(今天成為亞特蘭大太平洋大學的一部份),協助掃除文盲及協助學生在校園與宗教及社區服務的連接。不過,該會區域性組織也在宣教工作上盡了很大的力量,那就是19191924年該會就為非洲的宣教工作籌款38萬美元(若以今天價值而言應是數百萬元)。同時,地方性的務德會也配合牧者們前往醫院、孤兒院或安老院探訪與關懷的工作。此外,該會對於女性投票權利及種族暴力等問題加以關注與支援。
  務德會在美國的德州得到發揚光大,該州於1892年成立州屬的務德會,到了1896年吸引了一萬名的會員。當時該會還出版了州務德會報紙,The Epworth Herald(愛華導報);每年超過一千人在德州的海灣Corpus Christi Bay附近舉行營會。州務德會購有一艘船叫做德克薩斯號,專供給1920年在非洲剛果河進行福音工作。1925年德州共有四萬名務德會的會員,該會培養了許多傑出的青年領袖。這是衛理公會接觸最多年輕人的組織。

  務德會中國版
  美國衛理公會於1847年來到中國的福州設教,被翻譯為美以美會[2],在廿世紀時也設立了這個青年組織,被翻譯為務德會。當時福州會中設有務德會部[3]、聖日並主日學部等,並設有老年善後款等諸會1908年福州年議會報告中附有務德會的章程報單,說明務德會是臂助教會進于極點,使各會友潛修道德,誠諸心而後形諸上,若徒口認心遠,則華而不實,務德會從事的是屬靈工作為主,不過設有憐憫班,對有人病或逝世加以撫慰;會中少年人當力戒烟酒;務德會顯然是教會的輔助團體[4]
  中國衛理公會最早設立務德會的地區可能是在興化年議會的牧區,後來漸漸地在整個福建省的教堂都有設立這個青年組織。1899年的報告指出,福建省擁有最多務德會的會員,當年已經有10個務德會組織及386會員。頂峰期時,興化務德會會員人數多達一千名,全國總數則有73個務德會及7,434名會員。[5]

  手頭上不多有關中國務德會的情況,1922年華中年會報告中指出務德會栽培年輕人的基督徒生命是重要的。每個牧區的務德會工作應寫報告給《華美報》(Chinese Christian Advocate[6])刊登,以起鼓勵作用。每個牧區也應購買上海辦公室所出版的有關務德會的書籍、手冊及單張,以便從中得到亮光。來到務德會的學生男女都要引導他們學習上帝話語,並訓練成為基督徒領袖。每一個務德會每周要聚一次,談論有關道德、衛生及社區服務的問題,同時要寫一分報告。當年報告想要製作一個務德會徽章給會員購買。[7]


  不過,章程似乎很嚴格,但福建省九江生命活水醫院的務德會聚會似乎有點鬆散:“每月的務德會聚會在工作日的晚上舉行,它更像我們所稱的“社交”聚會而不是宗教聚會,雖然確實會唱聖歌,它給青年男女一點至少是相互見面認識的機會。我參加了這些聚會中的一次,我極有興趣地聽女孩們唱歌、朗誦,聽兩個男青年在一些裁判面前辯論,事實上,所有的青年男女都是裁判。”[8]

  1919年,芝加哥務德會中央委員會差派Geraldine Townsend[9]小姐為中國務德會的秘書。1920年代,倪柝聲的母親林和平曾被當選為福州天安堂務德會的會長。不過,1923年以後卻出現會員下降的現像。


  務德會詩巫版
  衛理公會於1860年前後,從福州城區擴散至閩清、福清、古田等郊外鄉鎮,186618歲的黃乃裳與叔伯等成為第一批閩清縣受洗的基督徒。1901年黃乃裳帶領1,118名以福州為主也包括部份閩南人、興化人與南平人的移民來到婆羅洲的詩巫,設立福州墾場及衛理公會。這些移民中有三分二是基督徒,並以衛理公會的信徒為主。
  詩巫最早成立務德會是在愛蓮街的福源堂,於1931年稱為美以美務德會之組織,其宗旨乃以促進基督徒團契精神、研究聖經、交換經驗、服務社會、引人歸主。其組織設有正副會長、書記、司庫、靈修、佈道、服務、遊藝等股。當時之堂會牧師為林利根,林開臻為會長。[10]在目前福音書局地點,有一塊寫著務德會的招版,示意是聚會地點。

  曾參與籌脤活動
  據詩巫務德會的章程[11],年齡定在十二歲以上之男女皆可參加,每禮拜日晚上七時至八時舉行聚會活動,內容包括靈修證道、會員講言志(見證或禱告,或唱詩)。務德會樓下大廳樓下設有書報社,背後建有籃球、排球洋灰場,還參與籌賑湩動,賑濟中國難民。
  1942815日,日本憲兵搜查林開臻住屋,發現務德會議事前有籌脤中國難民之記錄而被捉拿查察。

  改稱衛理青年團契
  美國
  美國衛理宗原稱為美以美會(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不過曾分裂出監理會(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美普會(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等。1939這三個派系合併,務德會也改稱為衛理青年團契(Methodist Youth FellowshipMYF),並規定會員年齡在12-24歲。1968當另一衛理宗支派 Evangelical United Brethren Church也回到衛理公會而組織聯合衛理公會( United Methodist Church),青年團契也改稱為聯合衛理公會青年團契(United Methodist Youth Fellowship)。到了2010年會員年齡限制在(1835歲),同時愛華導報( Epworth Herald)也於2011年重新出版網絡版。[12]
  中國
  在中國的兩大派系,以福州為基礎的美以美會與以上海為發源地的監理會配合美國母會的合併動作,也相繼於1941年聯合統稱衛理公會。不過,手頭上有關務德會改換名稱的記錄沒有很具體的文字議案。不過,1936年在福州美以美會天安堂八十週年紀念刊中提到的青年事業及基督徒團契就是推動青年的工作。
  詩巫
  詩巫到了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19486月由時任福源堂主理的林志士牧師把務德會改組為青年團契。[13]不過,相信當時的務德會招牌仍然掛在那裡,這個場所就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務德會。

  務德會樓設診所
  那么務德會與婦孺診療所的掛勾,則要從1951年來到詩巫的鄧文遜夫婦說起。鄧文遜牧師(Dennis, Rev. Louise),太太鄧美齡(Dennis, Mrs Madeline Kelso[14],曾於1939-1950年在中國福建省的南平區為宣教士與護士。1951年,夫婦倆被派來詩巫服務。鄧文遜牧師為佈道使,鄧美齡則在政府要求下開始婦孺診療中心(最初稱為婦女及嬰孩醫務教導所,也叫做婦嬰健康指導所,後來統用婦孺指導所),設在福源堂旁的務德會樓下。她在第一屆砂拉越臨時年議會代表衛生股(服務疾病的預防和衛生)報告時指出,“19526月在詩巫務德會樓上開始服務衛生的工作,此乃衛理公會計劃的一種,聯合詩巫市、鄉村議會、砂拉越中央政府醫務部。"[15]她也組織了流動醫療隊,每星期兩天她前往拉讓江下游的伊班長屋進行醫葯服務,偶而也到拉讓江上游的長屋提供類似的服務,前後四年[16]
  由於務德會的一樓內還有福源堂牧者居住房間,因此常有病人來往,造成吵鬧聲,也影響到牧者們的起居生活,不過他們沒有埋怨。鄧美齡教士表示很感激福源堂協助設立這個診所,在那裡兩年多後,1954年底,搬往舊的警察所的樓下,大概即今的大佳百貨建築物。
  鄧美齡除了在務德會樓下設診所,也在三個伊班地區及三個華人地區開設分所,巡迴施醫。第一年共為772產婦及400多嬰孩檢驗。第二年看診人數增加一倍不止,工作人員也增加了家庭訪問的工作,單單在後半年,他們訪問了二百個家庭。他們也繼續巡迴長屋的醫療工作,包括巴那朮、馬拉山及SgAup 等長屋。鄧女士在報告中提及指導所也提供助產士訓練的工作。同時,他們也透過教育與科學的方法指導家庭計劃的事工。另外,除了為兒童的白喉及百日咳的注射疫苗也教導免疫的工作。在木桂蘭農場則舉辦生理衛生班[17]

  1954年,指導所聘一位畢業於新山中央醫院的劉鳯飛女士,並有兩名新收助理李秋金與陳德生。詩巫劉欽侯醫院每月都派來兩名助產學生來診所實習。若依此推算,包括鄧美齡女士本身的話,診所共有六人服務,從診病數字來看,他們的工作量是極為龐大的。從正月至十月診所共檢驗了3,279嬰孩及6,335孕婦,接受預防針的有4,772人,另外輔導了106女談論如何建設健康家庭,訪問員到1,476家庭訪問。

  她稱這個工作的目的,耶穌基督在世花了許多時間在這種工作上,此乃基督愛的解釋,附合馬太福音書253640節:我病你來看我……當你作這事在最小的弟兄身上,是作在我的身上。本著基督的精神而服務,看顧母親和嬰孩,以便可以避免一些災和死亡的發生。
  1956年,夫婦倆被派往新加坡服務兩年,後來馬來半島工作四年。1961年,鄧文遜在一宗車禍中受創後,夫婦倆返回美國。198510月,鄧文遜在美國另一場意外中跌倒,後腦撞傷,並於不久後去世。

  1986年,鄧美齡76歲,前往福建省舊地重遊,並受邀福建神學院教書兩年1988年,她則前來詩巫探訪老朋友,並在衛理神院教了一年的書。當時已經是八十歲高齡,在下在衛理報主編許世韜安排下對她作了專訪[18]
  據美國亞斯理大學的網站獲取資料,顯示鄧美齡曾獲得該大學1991年的校友獎[19]


  小結
  1939年到1962年的23年個年頭,鄧美齡跟隨丈夫曾先後在中國、砂拉越、新加坡及馬來亞任護士參與醫療服務。他們都在華人教會及社區服務。因為詩巫在曾稱為務德會的地點設立婦孺指導所,因此詩巫人民就稱這診所為務德會,一直到今天很多孕婦要去政府的婦孺診所或檢驗或看診,仍然稱呼那是務德會。務德會成為詩巫人民的集體回憶的名稱。
  鄧美齡在務德會僅負責四年工作,後來相信是交給政府醫務部去管理。由她的報告中看到約六個工作人員,每天要檢驗30-40名的婦孺,每周兩天出外坐船流動施醫,還家庭訪。他們的工作量相當驚人,咱們實在應該向這些詩巫早期的醫務人員致以萬二分的敬意。
  務德會,因為鄧美齡一個小女人,被注入新元素,成為杏林奇魄,造益了詩巫各族人民。務德會,實是青年組織,不只關注團契內的事工,也關懷團契外的活動;過去美國、中國到詩巫,務德會對於教內外的活動參與甚多,成為教會發展的重要輔翼。務德會與診所是兩個不同團體,不過同樣是對於人們的身、心、靈的關懷。今天被稱為青年團契的教會組織,是不是可以注入新元素,更多發揮當年的宗旨與活動,在宣教方面,也在關懷弱勢及社會改革方面更積極地加以投入
  
參考資料:
Paul Hutchinson, The Story of The Epworth League, The Methodist Book Concern, New York, Cincinnati 1927.
Walter N. Lacy, A Hundred Years Of China Methodism, Abingdon-Cokesbury Press, 1947.










[1]Russell E. Richey, American Methodism, Abingdon Press 2010,2012, p.130-131.
EPWORTH LEAGUE - The Encyclopedia of Cleveland History.(http://ech.case.edu/cgi/article.pl?id=EL)
Walter N. Vernon, The Methodist Excitement in Texas, Dallas:Texas United Methodist Historical Society, 1984, adapt from Epworth League, The Handbook of Texas Online, Texas Stat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webpage.
[2]美以美會乃1738年由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所創立,中譯循道宗,1784年在美國設教叫做衛理宗,1847年到中國福州設教,於1858年由Worley教士建議以英文全名的第一個字母(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MEM),採福州音Mee E Mee,翻譯為美以美,其意好還要再好(Good yet good)1940年代後,美國的統衛理公會,英國的仍保留循道會。Methodist,原意是指一個遵循聖經中規定的方法而立身行事人。詳參黃孟禮著古田人南遷史,2011,頁49Walter N. Lacy, A Hundred Years of China Methodism, Nashville: Abingdon-Cokebury, 1948, p.55.
[3]Wu The Hwei,取自1922年衛理公會華中年議會第十四屆年會的英文報告,提及英文名翻譯,並說明務德會的宗旨:
Cultivate the morality of the young people and to lead them into the salvation of God. It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the Christian life.
[4]福州美以美会第32次年录-1908,頁27由班谷等具的務德會章程報單全文如下:
務德會之設洵為吾會之一大關鍵也其意原欲臂助教會進於極點固當使各會友潛修道德諸心而後形諸口若徒口認心遠則華而不實故是會顏之曰務德誠非虛語特擬要例數則列左。
一凡未明曉本會原意並本立約者切勿濫收入會。
一憐憫班托事倘有人病苦或逝世宜往撫慰並將其情景禀報牧師。
一各循環宜捐務德會雜欵至年會時由連環司送交總主理倘何連環未交此欵來年不得分祈禱單。
一會中少年當力戒烟酒亦當盡份助牧師導人入教隨時乘勸人悔改。
一會友宜懷忠愛之心時為宗國祈禱更當為普天下教會祈禱。
一傳道宜選擇少年熱心男女分發雜書並幫助憐憫班勸戒烟酒祈禱會等事。
一請各連環司牧查各循環困有實行以上條欵否至年會時須一一報明。
另參《閩台基督教問題研究專輯-閩台區域研究叢書刊(第3輯)》海洋出版社。
[5]A Hundred years of China Methodism,p.234-236.
[6]《華美報》於1898年在福州創刊,由《閩省會報》更名而來由美以美教會福州教區所屬。該報由美華書局印刷兼發行。1904年,福州《華美報》與上海《華美教保》合並,改名《華美教保》,移往上海出版。
[7]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Epworth League, Fourteen Session Central China Conference of 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Nanking China, 6-11 December 1922.p341-342.
[8]A glimpse of the heart of China,Dr Edward Carter Perkins, Fleming H. Revell Co., 1911 p.67-68.
福建省九江生命活水醫院(現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的裴敬思醫生訪問九江但福德醫院(現九江市婦幼保健院)院長石美玉醫生(Mary Stone後寫了一本書《一窺中國之心》。中文譯本可以參閱:譯言精選-一窺中國之心,http://select.yeeyan.org/view/68136/395315
[9]Geraldine Townsend一位英文老師,1919102日她被美國衛理公會差派往中國的上海,負責務德會中央秘書。1021日她抵步後的四個年頭裡,曾前往福州、北京、重慶、上海等地拜訪1924年,她與一名在蘇州出生的美北長老會美華書館負責人費啟鴻(Geroge Field Fitch)的兒子費吳生(George Ashmore Fitch)結婚。193712月南京大屠殺期間,他出任南京國際安全區副主任,他秘密把美國聖公會宣教士拍攝的大屠殺記錄片送到上海沖洗並於1938年在美國巡迴演講與放映。1940年,費吳生任中國基督青年會的秘書時,曾拜會毛澤東與周恩來討論成立基督青年會事宜,不過敗興而歸。后來因政局關係搬到美國並任台北的中國難民事務的主任及推動韓國台灣的青年會事工。目前上海的虹口區多倫路59號有一座紀念費啟鴻的教堂:鴻德堂(Fitch Memorial Church),是一座中國古典式的教堂建築。
[10]黃書國,青年團契事工簡史,《砂拉越基督教華人衛理公會七十五週年紀念刊》,1975
[11]林開臻牧師,美以美務德會簡章,黃孟祚、陳開泰主編《馬星衛理公會砂拉越年議會青年團契1948-1974年歷史刊》,1974,頁8及陳金和主編《福青卅周年紀念刊》,1977年,頁24。下列是章程的內容:
  宗旨:訓練堅固信仰,追求基督化豐富之生命。
  組織:會長正副各一人,書記一人,司庫(財政)一人。
  靈修股:股長一人,股員二人。
  社會服務股:股長一人,股員二人。
  世界佈道股:股長一人,股員二人。
  遊藝文化股:股長一人,股員二人。
  當然執行委員:堂會牧師。
  每年由會員大會選舉之,組織執行委員會連選得連任。
  如有要事,由會長召集執行委員會議決之。
  會員:十二歲以上之男女皆可參加。
  會長每年須將一年中活動情形在牧區議會時報告。
  活動:每禮拜日晚上七時至八時舉行。
  七時至七時半:主席靈修證道。七時半至八時:會員講言志(見證或禱告,或唱詩)。  
  主席與見證員由會長兩個月前徵定負責之人員。
  務德會週:每年五月第三主日。
  書報社:務德會樓下大廳開設書報社,有星洲與本地之日報,備有好多教會之書籍,雜誌等,放置在兩座大書櫥裡,供眾閱讀。
  運動場:建造籃球、排球洋灰場(就是現在新幼稚園之地址)。
  籌賑:開遊藝會籌款,賑濟中國難民。
[12]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the Epworth League's website and Facebook page.
[13]程光培,福源堂青年團契史略及詩衛青年團契成立經過,福青卅周年紀念刊,文中提及福源堂務德會於1931年林利根牧師時正式組織。首任會長──林開臻牧師,繼之有黃道平、盧義瑞先生等,日治時期,停止活動。1948年林志士牧師時改組為青年團契,首任團長程光培,繼之有劉子欽、姚炳華、魏孝光、吳光興、周玉梨、林丹心等。
[14]鄧美齡(Dennis, Mrs Madeline Kelso,中文名鄧美齡、鄧文遜師母,也譯為馬德琳出生於美國德拉瓦州。1930年,她是受訓的護士,也在肯塔基州的亞斯理神學院(Asbury College)畢業,並於較後與同學鄧文遜結婚。
[15]鄧文遜師母,服務疾病的預防和衛生報告書,基督教衛理公會沙拉越臨時年議會第一屆議錄,1952123-7日,詩巫印務公司,頁42-43
[16]黃孟禮,宣教專訪系列:馬德琳女士談宣教樂,衛理報1989320日,頁6
[17]詳參鄧美齡婦孺指導所的1953122-3日的第二屆臨時年會報告。
[18]黃孟禮,衛理青年,你在哪裡?馬德琳女士談宣教樂,衛理報1989320日,第六版。
[19]Mrs Madeline Kelso 30 Dennis-1991 A Award Recipient, Asbury University official websi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